第(2/3)页 “那该怎么办?” 朱棣也皱着眉头,因为他自己个代入了。 毕竟将来自己也是要当皇帝的,不能不考虑这种事。 “其实我们也有参考的例子,比如前几年陛下定的商税累进制,伱买卖做的越大交税就越多。 可以迫使他们分家,不能垄断一方。 转过来你土地拥有的越多,那需要交的田赋也必须更多才行。 否则把赋税都平坦到那些只能糊口的百姓头上。 一旦在遇到些贪官污吏,他们是很容易被白莲教之类的人给裹挟洗脑,从良民变成流民,甚至变成反民,这样的经历,陛下是有过的吧?” 朱元璋嗯了一声,王布犁说的在理。 他本意上就是劫富济贫,如此一来才能让大多数百姓都能活下去。 未曾想他这个带着惩罚的本意,却是影响到了江南许多普通百姓,这是他不愿意见到的。 “待到出去之后,朕便召集户部所有人员商议,对全国各地的田税都做出确切的预估,种的越多上交的田赋就越多。” 这种既能有效的打击富户,还能稳住一大帮占据田少的百姓,倒是不错的主意。 朱元璋先前只是在商税上进行了这个办法,并没有想要延续到田赋上,因为他觉得目前都能收的上税来。 如此一来也要改变一二,为以后不能收上税来做好应对措施。 如此一来,咱倒是要瞧瞧他们有多少田地。 “而且我也觉得那个僧道需要那么多的田地做什么,全都拿来放高利贷吗? 到时候百姓还不上钱,田地都成他们了,他们拥有那么多良田都不用交税,还要人捐香火钱! 陛下也是当过和尚的,知道他们是有多胡作非为,对他们太好没必要。 只有天下动乱或者盛世才有许多人想去当和尚,一个是获取保护,一个就是想要发财。 钱不会无缘无故出现,只能是把属于朝廷的那笔钱装进了自己的口袋里,一个个变得肥头大耳的。” 朱元璋又回想起自己青年时在寺庙受的委屈,尽管他下令和尚不许娶妻,但是依旧是给每个皇子都配备了一个僧人。 僧人的地位也是显而易见上升的。 “倒是在理。”朱棣十分认同王布犁的话。 天底下根本就不需要那么多的和尚道士,尽管道衍给他的感觉极好,像是什么都知道一样。 王布犁倒是赞同建文帝的这个做法:“这些僧道不事生产,天天装神弄鬼的,都是吃饱了撑的。” 这下子轮到朱元璋父子两个齐齐瞧着王布犁。 他好意思说别人装神弄鬼的? “嗯,也是。” 朱元璋轻微颔首。 他们那些自古以来修道修佛之人,哪有王布犁这种奇遇,鄙视他们那也实在是正常。 “朕回头就让老张家把田地贡献出来,分给周遭无地的百姓。 至于其余各地的寺庙,朕也要差人去轻点田亩,划定赋税,既然出家了最好就别沾惹这红尘的杂事,别没长脑子。” 龙虎山天师府。 王布犁心想了一下,人家传承至今,好像那一片田地都是他们的。 “陛下圣明。” 王布犁附和了一声。 朱元璋只是觉得建文帝是被读书人给利用的过于明显了。 以前他们怎么不敢在朕主政的时候上奏章,祈求减免赋税之类的? 现在新皇帝一登基,他们就敢了是吧? 谁给他们的胆量! 朱元璋忍不住扶额,大抵是自己的乖孙拿曹操跟刘备相比较了是吧! 咱以严苛律法,他就用宽容,每与朕反就觉得是仁政了。 你娘的。 朱元璋真想暴抽朱允炆一顿,你个鳖孙拿朕当暴君看待是吧? 可见朱允炆并不认同自己的执政理念。 看样子这个孙子当皇太子的时候,也隐藏的很好啊! 朱元璋瞬间就想清楚了这里面的道理。 不是他没有尽可能的培养朱允炆这个储君,而是这孙子从内心就不赞同自己的执政理念,给他灌输的那些执政经验,他嘴上说着好好学,可心里却是要扔在一旁的。 以至于登基为帝后,就差全面反驳。 许多地方都是偷偷摸摸的更改,做出表面上没有违背祖制的意思。 “建文帝对诸藩王国度里的行政也进行了一些改革:设置了宾辅和伴读,并让翰林学士以儒家的为政传统教育和辅导诸幼年王子。 皇子们还进一步不准参与文、武政事!” 这个命令显然与《祖训录》中的规定大相径庭。 “果然是这样。” 朱元璋更是加重了自己内心的推测。 “真是岂有此理!” 作为受益人的朱棣差点就要骂街了,也就是他大哥朱标不在这里。 “当了皇帝就能一意孤行,胡作非为吗?” 王布犁瞥了朱棣一眼,也就是你现在屁股没坐在那个龙椅上,还能说出来这种话来。 “此举加强了皇帝对藩王控制,新条令是意在取消半自治性质的封国的总战略的一部分。”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