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68章 感谢信 二更-《回到明末去当兵》
第(2/3)页
箭风呼啸,啪啪,有两支射到了船上,有几支箭落到了水中。
张华赶紧命人把小舟调头过来,加紧往回划。又有数之箭射到身后的水中,发出异常的响声。
很快张华他们回到岸之后消失在夜幕之中。
河对岸的清军看到这些黑影跑了,然后举着火把就在河的岸边进行搜索,看看还有没有其他奸细,很快就发现了那一支带着信的箭。
这几个清军就是一愣,捡起来借着火把一看,信是写给太后的,他们更不敢擅动了,拿着这支带信箭,赶紧向上锋报信去了。
但是此时张华他们并没有回去,而是隐伏在河岸边,偷偷的向对岸观看,看到对岸这一幕,他们才悄悄撤了回来,向林毅交令。
林毅赞许了张华几句,说他办事牢靠,张华高高兴兴的下去休息去了……
三岔河口清军的大营,他们现在也后撤了二十里,重新安营扎寨,很快有人骑着一匹快马,连夜将这封信送到了十几里外的孝庄皇太后的营帐。
此时最豪华的一处蒙古包之中,孝庄皇太后、多尔衮、洪承畴、宁完我、范文程等人正在商议这次和林毅谈判的事情。
死人换活人之事,他们已经抛诸脑后了,这个大亏,他们当做哑巴亏,准备暂时扁扁嘴咽了。
宁完我和范文成都是孝庄从200里开外的京师里临时调过来的。现在孝庄皇太后多尔衮都不在京师,大清出了这么大的事情,他们当然在京师呆不下去了。
现在大清的京师是代善、济尔哈郎等这一帮老臣,带着上万名大清京营兵,保护着年幼的小顺治留守京师。
其余的数万名清军这次全被孝庄皇太后和多尔衮拉过来了。
这里是三岔河城防清军的一处堡垒,离三岔河有30多里,这就相当于孝庄皇太后的御营大帐。
定更天过后,这里的大营灯火辉煌,一队队巡逻的清军在这里面走来走去,戒备森严。
孝庄皇太后的大帐里,他们正在议论这次谈判林毅会提出哪些条件,他们应该如何答复,能接受了怎么样,不能接受又怎么样,如何讨价还价,这就是谈判,尤其是两国之间的谈判,这里可有大学问。
正在这个时候,一名清军的章京拿着一封箭信,急急忙忙的跑了进来。
在营门口被军将拦住,层层通禀之后。这封信就到了一名小太监手里,小太监进了蒙古包,将信毕恭毕敬的递了孝庄皇太后。
在场的文武百官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,怎么平白无故小太监拿了一封信?
孝庄皇太后看到了信封上面隽秀的小楷字样,他们现在当然都认识,因为现在他们都识汉字、说汉话,而且现在洪承畴、宁完我、范文程等全都建议满清统治者承袭汉制,仿照明大明,这当然是宁完我、范文程和洪承畴的功劳。
这些年他们为大清的统治者出了很多好主意,其中主要是这些汉化政策,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到现在的多尔衮,都被汉化了不少。
孝庄一看这封信是写给她的,一双秀目微微一怔,就问小太监信是谁送来的?
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