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82章 家庭会议-《长生物语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“以后不许叫我小肥皂!”

    那丫头张牙舞爪,跟只小豹子似的,简直超凶。

    “嗯,不叫不叫,快点说说。”他毫无诚意的哄道。

    这个事呢,大概发生在三天前,杨逸和小楠正在房中私(qian)话(xi)。那丫头不知抽什么风,仗着自己学了点功夫,就鬼鬼祟祟的爬到屋顶,想来一番真人实景3d现场教学。

    然后哩,就听到了这仨字。

    身为一个关外老炮,肥皂神马的秒懂啊,就是说自个呢!一想到自己竟然被用小肥皂这么润滑的东西来称呼,丫就不寒而栗。

    于是乎,她就跳了下去。

    再然后,被扰到情趣的姐姐很不高兴,直接把她吊起来打。再再然后,海葵就学坏了……

    “哼!”

    小糖狠狠瞪了他一眼,表达了一波虽然干不过你,但我气势上能压倒你的心理活动,应道:“这山上的杂树太多,我们先挑选有价值和没价值的,没价值的砍了盖房,有价值的多种。”

    “呃……”

    杨逸想了想,道:“对我们来说,这个价值的概念很小。像棉花、剑麻、橡胶这些作物,经济性很高,但在这里不太实用。我们还是种一些像茶树、果树之类的比较好。”

    “同意!”

    小楠斜躺着,怀里抱着青蛇,终于懒懒的蹦出俩字。

    “内山的地形都在我脑子里,一会我就画张图,是该规划区域了,我都觉着脏乱差。”

    他肯定了建议,又问女朋友:“您的指示呢?”

    “现在葫芦够多,但总觉得缺样东西……”

    小楠摘下腰间的小葫芦,在手里晃了晃。杨逸秒懂,道:“米糠能酿酒,桃花也能酿酒,我刚好晒了很多干桃花,绝对可以。”

    如此这般,他们很快制定了一个中短期目标:

    灵米属于基础资源,留作自用,不可输出。以茶、酒、水果和聚气香这些衍生品为主,用来交易、交换和交际。

    以后农活会越来越多,他们肯定要解脱出来,所以以凤凰山为中心,打造功能性建筑群,并收拢一些技术人员。

    在两三年之内,白云山就会真正变成一个有各阶层附属,自产自销的修行势力……

    杨逸意气风发,特想澎湃点什么,可一瞅对面,得,还是自嗨吧。

    没办法,对着三尊女菩萨,唯一的一个老爷们也挺难搞。

    “喔喔喔……”

    鸡鸣声声,打破了小村庄的宁静。

    九月份的天还很长,太阳尚未升起,但天光已经透亮。这个刚刚苏醒的小村子,就在白城南面,名为太平庄。村民世代以务农为生,与北方的大多数乡村一样,不算贫瘠,也不算富裕,就这么喘喘息息的活着。

    高明德是土生土长的村里人,今年五十多岁,年轻时也曾闯荡过,后来落叶归根。膝下有个儿子,在洛城落户,还算孝顺。

    人一到了年纪,睡眠就变得很轻。他早早的就爬起来,先是手脚麻利的拌猪食,喂完了猪又喂鸡,喂完鸡又开始扫院子。

    约莫七点多钟,他才回屋煮了锅面条,算是早饭。

    老头饭量颇大,就着自家种的黄瓜和大酱,一锅面呼噜噜的就下了肚。他一抹嘴巴头子,穿戴利索,骑着一辆破自行车出了门。

    压着坑坑洼洼的土道,七拐八拐的出了村,然后往北,又上了一条柏油路。老头蹬着车,目视前方,貌似精神专注,实际脑子里在莫名走神。

    他活了五十多岁,没啥大本事,如果非要挑出一样,那就是干了二十年的酿酒手艺。

    年轻的时候在外省酒厂,从学徒做起,慢慢熬成了正式工,又慢慢熬成了老师傅。钱赚的还行,可惜身体也累了病,不得不提前退休。

    回乡之后,他就远离了那套手艺。本以为不再提起,谁成想在两天前,一个姓曾的年轻人登门拜访,说是办了一家小酒厂,请自己过去指导指导。

    瞧瞧,指导!这就是会说话的。

    当然,光凭这个还不够,等人家把一摞子月薪拍在桌上时,高明德才彻底动了心。

    老头不傻,全国的酿酒厂都没有这个价,但他也不怕,一把年纪有啥可图的?更何况儿子准备结婚,买房的钱还没着落。

    “哎,老高头!”

    他正骑着,忽听背后有人叫喊,回头一瞧,却是同村的一个老家伙,姓李。这位是祖传的木匠手艺,十里八乡的扛把子,正载着工具箱,满面红光。

    “你去哪儿啊?”他问。

    “去山北那边,接了个大活,你猜多少?”李老头得瑟道。

    “我管你多少!”

    “嘿嘿,这个数!”

    李老头比划了一下,见对方一脸淡定,颇有些自讨没趣,问:“哎,你去哪儿啊?”

    “我也去那边。”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