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24章 交换-《长生物语》


    第(1/3)页

    “好一派仙家气象!”

    杨逸拎着箱子,抬眼望着那三扇朱漆大门,言不由衷的感叹。

    “噫,太假了!”小楠特嫌弃。

    “到了人家宗门祖庭,不都得这么说么?”他理所当然的吐槽。

    天师府如今也是景点,今日却不见游客,那三扇朱门左右紧闭,中门大开,显然早有准备。

    “二位可是杨居士和邱居士?”一位知客上前施礼。

    “正是,特来拜会张天师。”杨逸还了一礼。

    “家师就在内府等候,请随我来。”

    说着,知客带他们进院,先拐到寮舍安顿行李,然后才到了三门。

    三门便是天师府的私第,进门先是院墙,过院墙则是天师殿,由三个厅组成。前为过厅,中为客厅,后为内宅。

    张金通就盘坐在内宅榻上。

    此人年近六十,面色枯黄,显得不太精神,颇有郁结之相。他穿着普通的蓝布大褂,似在闭目养神。

    说起嗣汉天师府,那就是一堆烂账。

    夏国建朝后,对宗教势力进行打压,无论佛道。第六十三代天师不堪压力,流落海外,以至本土一度没有天师尊位。

    老天师有个侄子,在海外立坛,自称第六十四代。

    张金通本是外戚,为老天师的外孙,后来政府允许传道,他就被扶持起来,也改了姓氏。而那个张妙贤,却是正儿八经的张氏后裔,为老天师弟弟的孙子。

    结果被排挤到西山万寿宫,做个吊儿郎当的主持。

    所以说,张金通是半路出家,身份一向难以服众,坊间时有诋毁传言。不过他对龙虎山的贡献不小,修复古观,发扬道统,还培养出张守阳这样的嫡传。

    “师父?师父?”

    知客道人进来,唤了好几声,张金通才睁开眼,道:“哦,客人到了?”

    “到了,就在客厅呢。”

    “嗯,你下去吧,我去招待。”

    他把徒弟赶出去,先整了整衣冠,才迈步到了客厅。只见一男一女正坐着喝茶,端的是风流卓异,飘逸出尘。

    王重阳是很鸡贼的。

    他倡导三教合一,将儒释道的核心阐义融为一炉,能上能下,与政治环境更加贴合。就像何禾学的《初真十戒》,要“忠孝”,要“君亲”。

    无论哪朝哪代的统治者,都不会拒绝这种思想。所以夏国经过一段时期的打压宗教后,很快又重视起全真道统,并给予相当大的自由度。

    不像正一,连天师都是扶持的。

    杨逸和小楠坐在客厅,只见一位枯瘦的老道进来,身材中等,能看出练有养气功夫,但许是俗务繁忙,比张守阳还差了一截。

    他们特好奇,毕竟坊间的八卦太多,什么“舅甥相争”之类的。当然在礼节上,还是非常尊重,齐齐躬身:“张天师!”

    “杨居士,邱居士,请坐。”

    张金通挥了下手,神色远没有之前的愁郁,倒显出几分祖庭掌门的气度。

    三人坐定,杨逸瞧了小楠一眼,开口道:“天师,我们此番拜访,是想请教炼丹之法,希望您指点一二。”

    “呵呵,山行事,我多有耳闻。”

    张金通捋了捋胡子,笑道:“你们怕不是请教炼丹之法,是冲着我那神炉而来吧?”

    咦?

    俩人微怔,本想客套客套,没成想对方先说破了,并且语带讽刺。

    杨逸不以为意,谈嘛,可能每一句话都是小伎俩,遂道:“您既然猜到了,我们也就直言,不错,我们偶得了几张丹方,想借丹炉一用。”

    “我天师府千年家业,纵然屡遭劫数,终究还留存一些,那丹炉便在其中。而且老道敢言,这天下名山宫观,用六一泥铸成的丹炉,只有这一尊了。”

    他的吐字很慢,声调略低,听着有种风中残烛的感觉。

    潜台词很明显了:我这宝贝如此牛逼,你们想用,怎么着也得有点诚意吧。

    “天师,我们借用丹炉,本就添了麻烦。您有什么需要,不妨提一提,能满足的我们尽量满足。”

    小楠顿了顿,又道:“哦,还有贵派留存的符纸,我们也想换一些。”

    “……”

    张金通一听,眼睛微阖,闭口不语,似在认真考虑。他条件早就想好了,不过眼下又多出个符纸,这就是两码事,之前准备的还得适当调换。
    第(1/3)页